第1集
稻香阡陌里

每到農曆四月,烏米飯總是在江南應時出現,烏飯包油條,主食一加一,簡單粗暴的歡愉,直擊清晨的大腦。瓦倫西亞的傳統大鍋飯,是稻田物產和家禽家畜的結合,後來這種烹飪方式傳到海邊,當地人把肉類替換成漁獲,才有了更多人瞭解的海鮮飯。香料與稻米聯手,串起了抓飯的演進之路,銷魂的香料,擁抱蓬鬆的米飯,只有酸奶的清甜,才能讓人片刻醒神,香料、肉食與米飯的組合,同源異流,又千姿百態。

南寧捲筒粉、炒粉蟲、賓陽酸粉、桂林米粉、老友粉、柳州螺螄粉,如果米粉有天堂,也許就是廣西的樣子。生榨粉輕微發酵,易於消化,澆頭菜碼由食客自行採購烹飪,豬肉和新鮮內臟是首選,共享廚房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方,軟嫩順滑的粉,加上澄亮的湯底,嗦一口,酸爽無比。對於沒有農耕傳統的歐及布威人,菰是唯一的穀物,茭白芯以稻穗的形態,暗示著它的禾本科基因,水煮茭白,質地酥軟中有輕微的韌性,口感像慢燉的雪梨。

在美食之都里昂,菰米與鵪鶉攜手,馬鈴薯和鵝肝碾成泥,黏合菰米粒,填入鵪鶉的腹腔,用豬皮包裹烤製,「野米鵪鶉」是一道經久不衰的里昂鄉土料理。中國各地都有節日做湯圓的習俗,米做的外皮,包裹甜鹹各異的餡心,彝族的薏米湯粑,和稻作區的糯米湯圓,有異曲同工之妙。蘇式糕點質地千變萬化,奧祕在於白案師傅的鑲粉技藝,桂花條頭糕、定勝糕,是米做甜食的經典美味。海鰻中段肥膩,用紅糟抓拌,酒香深入肌肉纖維,裹粉油炸,消肥解膩,咬開的剎那,噴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