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集 意念與生機


大人的旅行學即將迎來尾聲,在此次的旅程當中,認識了許多朋友,也探究了許多面向,最後一趟的旅程,在花蓮要尋找的就是意念X生機。
從嘉義遷移至花蓮赤柯山的人們,如何在山上自給自足尋找生機,從剛開始的花生、地瓜等農作不斷尋找改良至今的金針遍野,著實不易,且可在產地品嘗純正的金針料理,品飲最接地氣的金針系列酒款,感受大地所給予的滋養,實屬幸福;友善農地中採集最鮮的食材,而產地至餐桌只需30秒的極短路程,且在大廚的巧手之下,幻化成一道道美味的料理,甫一入口香氣滿溢;在極具個人特色的譯電所感受時代的變遷,感受時空變換:大人的旅行學旅行至此感受豐富且多樣,接觸到不同面向的"你們",也讓旅程添加了許多風味,我想這樣的旅程才大人。

赤柯山

赤柯山: 赤科山又作赤柯山,位於臺灣花蓮縣玉里鎮,海拔約 900 公尺。台灣日治時期因山上種植赤科樹而 得名,當時日本人砍伐堅硬的赤科樹送往日本,做成槍托。現今山上則遍植金針,與富里鄉的六十石山齊名,此地金針開始大片種植始於 1959 年的八七水災之後,由嘉義來的移民最早開發,原先僅是作為經濟作物,後因花季美景,逐漸吸引遊客。因當地除了種植金針以外,部分農地也種植茶葉,所以在金針種植面積上略遜於六十石山;但另一方面,赤柯山的地勢起伏較大,相對於六十石山,赤柯山可以感受到山坡起伏、岩石錯落其中的特殊景致。

沂峰農莊

沂峰農莊成立於2005年,取名源自於老闆一家的茶園事業:茶入水則香,茶莊又坐落於水氣縈繞的山上,顧名沂峰。沂峰生態農莊坐落於花蓮玉里的赤柯山上,周圍群山與金針花海環繞,環境清幽,氣候宜人。老闆林明信出生自務農家庭,上一輩在八七水災後從嘉義梅山遷徙至赤柯山,自此紮根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老闆娘何姿儀是山下的觀音客家人,好客豪爽,燒得一手好菜,長期投注心力於社區營造,同時也是在地劇團「豈有此理」的演員。老闆一家除了種植茶葉外,尚有無硫金針、油菊花、洛神等作物,以務農為主業的一家人,除了自售農產品之外,還推出美味的風味餐與茶飲招待客人。除此之外,沂峰農莊也接受導覽解說、夜間觀察與採金針體驗活動等套裝行程的預約。

綠點酒莊

"綠"代表自然,"點"代表每個人甚至於每件小事情。來自德國中部茵河畔,杜塞道夫城市的張安德,十幾年前因常來台灣,從事德國與台灣間的機械貿易採購零件工作,自此愛上台灣。他的女友陳思樺說,在台灣五年多,擔任啤酒廠釀酒師工作後,熟悉台灣也深感「東部是台灣最美的地方」,就開始一連串尋屋之旅;歷經半年,赤柯山的老屋選了我們,當天到山上被寧靜氛圍吸引,五分鐘就決定「定居赤柯山」。 思樺說:當天我們都很累了,卻沒想到這民國五十七年左右蓋的木屋,深深吸引我們。 她提到,男友張安德告訴我,「這裡的畫面出現在小時候夢中」,舊屋主也說很多人來看過,都沒有交易成功;陳思樺深感「是房子選擇我們」,雖然當時屋況很差,也深知屋內有大自然各種動物棲身在屋內,但一點都不會感到驚恐,反而被木屋充滿歲月生命與靈魂深深吸引,五分鐘內二人就決定買下。在早期,山上木屋的木材都是烏心石、楠木,是當時木工師傅們用一根根木材蓋起的房子,很幸運能買到已保存不多的木屋。她提到,由於屋況牆面不佳,僅保留木屋主樑與屋頂,其他都是自己動手翻修。

吉利潭

擁有大小雙潭,水域面積達18,000平方公尺,環潭一圈約 800 餘公尺,原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儲木池,上游源自一處有三層的瀑布,大小潭蓄滿了清徹的山泉水,是雙色澤蟹、拉氏清溪蟹、菊池氏細鯽等原生動物的棲地,也是光復鄉阿美族的戲水秘境與祈雨聖地。隨著伐木業沒落而荒蕪的吉利潭,經過整治、美化後,成為認識自然生態的親水公園,站在橋上聽著潺潺流水聲,或是在涼亭遠眺馬錫山、與親朋好友話家常,清幽的環境是來光復必訪的景點之一。於2017年重新整治並開放後,終於揭開神秘面紗。隱藏在光復馬錫山下的山中秘境──吉利潭,擁有戲水道、生態浮島等設施,為炎炎夏日親子戲水、踏青與認識自然生態的好去處。

艾斯可菲私廚

主廚姓名:林仁中,出生於基隆,隨著家中主業也是餐飲,所以從15歲跟著踏入餐飲業,16歲進入剛開幕的台北凱悅(Grand Hyatt Taipei)開始學習修業,19歲時因自覺學歷不夠,進而白天上班,晚上於基隆商工進修補校取得高中學歷,22歲時進而考取當時剛開校的高雄餐旅專校(目前為高雄餐旅大學)、28 歲因緣際會來到花蓮遠來飯店工作,進而喜歡此地的環境與豐富的食材環境進而定居落腳,30歲在花蓮市博愛街首創艾斯可菲創意廚房,以義大利麵為主要的一家小餐館,客群對象主要以學生為主,35歲左右變遷至花蓮港附近的民權路上持續經營,此階段的客群以在地的社會人士居多,46歲有幸購 屋搬遷至目前壽豐鄉志學村橋下105號正式生根發展,多年以來的經營最初的本心就是為了要為花蓮的餐飲環境貢獻一番心力,特別是西餐部分,無論是菜色或者經營想法總是走在前頭,所以承受的批評也是首當其衝,但也因如此,我們更勇敢往前,從最初的叫貨式採購,到中期開始發現在地食材的魅力投入研發,直至近期的在地食材推廣代言,感念著一路走來所有長官朋友貴人的扶持提攜與幫助,會再在在地食材這區塊盡心盡力的發展下去。

舊鐵道徒步區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1898年開始探勘台灣東部的鐵路路線,並於1910年2月1日開始建設花蓮至璞石閣(今玉里)間的輕便鐵路,採762mm軌距,但也前瞻性地保留了1067mm軌距的建築標準,以期日後能與西部縱貫線相互銜接。該段鐵路於1919年5月17日完工,共費時7年4個月及434萬日圓。1979年,北迴鐵路通車,1980年,花蓮火車站由舊站搬遷到新站,1982 年,田浦火車站拆除,1992年,舊花蓮火車站拆除。以前花蓮的鐵路是會繞進市區的,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常常要停下來等火車經過,時常在老 照片上看到,鐵道旁那些更改了的店家和不變的大馬路,當時的鐵道成了今日的交通要道,少有觀光客注意到他們走在昔日的鐵道上。花蓮市舊鐵道是昔日花東鐵路穿過花蓮市區至海邊火車總站的一段全長 1.8 公里的鐵道路線, 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後,交通重心轉移,舊鐵道的機能也從交通運輸轉型成為行人徒步商圈。從中正路到節約街的舊鐵道,漫步於其中便能品味花蓮的市集趣味,每當華燈初上時絢爛的燈光更增添了商圈的浪漫氣氛。

島東譯電所

島東,就是島嶼東邊:譯電所,則是以前翻譯摩斯密碼的單位名稱。摩斯密碼是一種抽象語言,必須透過轉譯才能成為看得懂的訊息。藝術對很多人來講也很抽象,覺得那屬於藝術家或抽象領域,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我希望可以推廣藝術,可以在一個很生活的空間裡平常地進行,成為生活的養份。出生在巴拿馬,阿光——「島東譯電所」主人,因為任職金融業的父親經常調派國外,不但讓阿光有了特殊「身世」,也因此埋下了「島東譯電所」的深遠種子。巴拿馬出生、小學四年級以前在花蓮長大、小五以後直到大學畢業在台北,寒暑假期間則常到父親 工作所在的不同國家,而多元文化的長年浸潤,最後似乎也完全反映在島東譯電所的超混搭風。阿光說,從國中開始,他就開始收藏各種東西,尤其當父親將中南美的文物帶回來後,更激發他無窮想像,也加深了蒐集興致。「東西愈收愈多,我的興趣就是不定期地把我的房間換個風格。但我的房間不是很大,就要構思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詮釋這些物件。」 對阿光而言,琳瑯滿目的蒐集不全然只是興趣,其實更是一場又一場自我追尋的旅程,「在蒐集、擺設過程當中,好像我也在釐清自己的根源在哪裡。」在台北求學、工作多年後,最後選擇到花蓮定居、開設島東譯電所,而我印象最深刻、最快樂的時光,都在花蓮。在花蓮落腳的這棟二樓房舍,大面的開窗、紅磚裸露的外牆,低調而典雅;大門的灰泥圍牆邊上,掛著一面耀眼的金色招牌,與樸質的建築樣貌有著明顯視覺落差,「這空間過去是台鐵警察宿舍,像是古蹟般的存在。我在門口掛上金色門牌,刻意弄得像政府機關掛牌似的,就是想營造一種『微古蹟』的味道。」 現今則在音樂方面取樣,學習DJ,用音樂紀錄現況,感受當下!

北濱曙光橋

橫跨美崙溪以聯絡花蓮港與花蓮市的一座景觀橋。在臺東線鐵道停用以前,這座橋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座鐵道橋樑,當時稱為「米崙溪橋」,由花蓮車站出發,沿著這條臨港線鐵道往花蓮港車站前進,沿途停靠民利、新村、米崙及花蓮港站,後來隨著北迴鐵路的竣工、花蓮車站西遷,整個鐵路業務也跟著遷移,昔日臨港線鐵道及鐵橋也就跟著荒廢,民國89年,前縣長王慶豐先生規劃「南北濱自行車道」,以南濱公園為起點,北沿著舊臨港支線至北濱公園,再沿舊鐵道至花蓮港北側管制站,全長四公里,並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經費補助及臺灣鐵路局同意土地使用,使得此計畫順利完成。花蓮縣政府取得臺灣鐵路局的土地使用同意後,將原本的火車鐵橋鋪上木棧道,成為了提供自行車及行人行走的景觀橋。曙光橋之名稱是來自於站在橋上可迎接第一道曙光而來,民國94年3月登錄花蓮縣歷史建築。而鄰近的美崙溪口,在咸豐元年(1851)淡水廳富農黃阿鳳,募集民眾由台北搭船來到花蓮,由美崙溪口登陸後,再由船夫拉至豐川(即十六股)一帶開墾。美崙溪口從前負有運送官兵到豐川保護移墾者的功能,因而被稱為「陸軍港」。

節目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