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 豐饒與琢磨


花蓮的海與山林農地帶給在地人豐富的農物礦產,如此肥沃甜美的資源讓人心生敬畏應接不暇。這一趟旅程我要尋找的兩種元素,就是「豐饒 X 琢磨」。
走在全台最長的193縣道「阿勃勒大道」,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跟著大道走進織羅部落,聚落中客家、閩南、外省與阿美族等多元族群一起生活,形成多樣、活潑又熱鬧的獨特面貌。讓更多遊客可以體驗傳統阿美族的米86(Mipaliu)精神,依序入座徜徉在稻田中的腳印餐桌,品嘗部落的特色作物:稻米、葛鬱金、金多兒筍,分享阿美族的歌舞儀式慶典,為了豐饒的農產謝天。來到瑞穗,走過行經世界各地都有些許緣分的北回歸線紀念標,適合的緯度讓好山好水的花東縱谷田地中,孕育出滿地鮮甜的鳳梨香味,不管是觀賞祭拜用,還是入菜,台灣人用智慧,將一顆鳳梨運用的淋漓盡致,絲毫不浪費。
踏著白鮑溪撿拾尚留在水中的台灣玉,聽師傅講述當年玉石加工的盛況,足以想見當年台灣豐田玉在民國五○年代的風華一時。這一趟,有土地的豐饒滋養,有人文善良勤儉物盡其用,有璞玉也須得有緣人耐心琢磨成器。 我想這樣的得天獨厚、這樣的珍惜琢磨,很大人。

193縣道 (阿勃勒大道)

北起花蓮縣新城鄉三棧,南至花蓮縣玉里鎮新民,全長共計110.920公里(公路總局資料)。本線為目前台灣最長的縣道,及目前唯一全線均位於花蓮縣境內的南北向縣道。
193 縣道最精華的路段,就是南段路線:樂德路段(89-110K)!樂德路段從瑞穗大橋起,至玉里大橋止,沿途經過德武、春日、松浦、觀音、高寮、東豐、樂合…等六個村落,一路上種植鳳凰花、阿勃勒、小葉欖仁、柚樹,在特定季節裡把這條路段妝點得令人難忘,是許多單車騎士、攝影師心裡的口袋名單!

織羅部落

在花蓮縣玉里鎮的春日里,秀姑巒溪與其支流匯流在此,193縣道也穿過此處,聚落中客家、閩南、外省與阿美族等多元族群一起生活,形成多樣、活潑又熱鬧的獨特面貌。稻米、葛鬱金、金多兒筍,是織羅部落的三大特色,在部落族人尊重生命與友善環境的態度下,成為重要的部落產業。
在織羅部落,有一群互助互信、團結一心的小農,組成「米86」團隊,「米86」源自於阿美族語中的「Mipaliw」,以往部落在農作收成期間,為了彌補不足的勞動力,彼此到各家戶「換工」協助收割、插秧等農事,也象徵了傳統文化中的互助精神。取名「米86」,除了反映傳統文化經濟與情感交流的重要價值,團隊的大家也身體力行實踐,尊重自然生態,重視作物從土地耕種到消費者餐桌上的每個環節,每位小農都懷有對故鄉、農耕的夢想,一起鼓勵、一起前進。
玉里是花蓮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鎮,知名導演齊柏林相中這片水稻田景色,在「看見臺灣」中記錄下踩在綿延稻浪中的大腳印,打開了織羅部落的名聲,也讓部落看見產業復興的機會。

腳印餐桌

傳統阿美族的米86(Mipaliu)精神,互助換工,腳踏實地生活,栽植出最天然原味的部落農作。在織羅的大腳印稻田中,品嘗一桌盛宴。來自這塊土地耕作的自然滋味,代表織羅部落的三種作物:稻米、葛鬱金、金多兒筍,吃著食物原味,感受作物的靈魂。料理,幫我們開啟一扇門,通向織羅部落文化生活的精神。
阿美族善於歌舞,歌從不在遠方,就在生活的點滴裡,各樣情境都有動人旋律與歌曲相伴,插秧有歌、收割有歌、釀酒有歌,豐收有歌,蘊育獨特的歌謠文化。這些動人歌謠在部落小旅行裡,佐了餐食,呼應部落長期務農種稻的在地故事,讓人們在品嚐部落在地的紅米及黑米料理時,能透過曲子,單純體會依循四季的自然簡樸,及部落以米食為重心的生活文化。餐桌上和著織羅Ina們唱著歌謠,與織羅少女隊熱情如稻穀搖擺舞動,展現部落世代的傳承,以及用樂音分享部落視為珍寶的一切。

北回歸線

位在瑞穗的北回歸線標誌設立於1933年,放在瑞穗火車站的西側,爾後因東線鐵路拓寬才遷於現址。不過,北回歸線通過台9號省道的確實地點,其實是在目前北回歸線標誌以南大約兩公里的地方。北回歸線為紀錄太陽在北半球所能直射到距離赤道最遠的位置,位在北緯23.5度。每逢夏至的那一天,太陽就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時分的「立竿不見影」,更是北回歸線上的獨特天象。

花鳳田

「花鳳田」創辦人是由楊清茂先生所創立,如今已由其子楊弘基接班,目前也是瑞穗產量數一數二的鳳梨田。在楊大哥的轉型下,現在也朝鳳梨觀光工廠邁進,產品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金鑽鳳梨和土鳳梨之外,也積極開發農產加工品,增加農產的附加價值。 目前的產品除了鳳梨鮮果,還有100%鳳梨汁,鳳梨豆腐乳還有鳳梨酥。而楊大哥的夢想,也是希望能透過一些加工品,帶領瑞穗,提高整個瑞穗蔬果農產的能見度。

豐裡國小

豐裡國民小學,前身為花蓮港廳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創立於大正2年(1913),當時是提供給日本移民子弟所就讀的學校。雖然經過時空的轉變,學校許多老舊的建築陸續進行重建,但在豐裡國小內仍保存一座日本時代所興建的劍道館,現在則作為學校的禮堂使用,這座禮堂也是目前花蓮地區少數保存下來的日治建築。
這棟建築為日治時期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之劍道館,也稱為武道館。當時除了當作練習武道外,也當作是練習劍道的場地使用;當然也成為學校集會時的最佳場所。此建築為磚造瓦屋頂式建築,雖然現今屋頂已重新整理,改用新式仿瓦片式鐵皮,不過支撐屋頂的結構仍是使用木造建構。
在民國50年代至70年代,豐裡國小的禮堂一度還成為當地居民辦理喜慶宴會的重要場所。校園內原有數十棵老榕樹,民國102年,幾位遠從日本返回豐田村尋根的灣生表示,其實那些老榕樹,當時只是為了練劍道,隨地插立的劍靶,沒想到沒被打死,反而生長得如此高大。不過因為學校的擴建及部分老樹逐年壽終正寢,目前校園內只剩兩棵老榕樹還存活著。

白鮑溪

「白鮑溪」發源於中央山脈中段東部支稜的木瓜山深谷,為花蓮溪的支流之一,全長約9000公尺,溪流向東蜿蜒而下,經過岩壁隙道,而形成峭壁溪谷及三處瀑布,溪水終年不斷,水質清澈,因層層攔沙壩而形成多處水潭。白鮑溪上游河床中富涵「豐田玉」和「蛇紋石」,早期因上游開採豐田玉及蛇紋石、石綿而蓬勃一時。溪谷沿岸擁有溫帶潮濕的闊葉樹林,和豐富的野生動物生態資源。沿著溪流,更規劃有全長7.3公里的白鮑溪自行車生態步道,沿途景致怡人,為民眾戲水、釣魚、烤肉、游泳及溯溪的熱門旅遊景點。

如豐啄玉工坊

台灣豐田玉在民國五○年代曾風華一時,台灣加工生產的玉石數量佔當時全世界的八成,每年創造五十億元的銷售金額,為當時台灣賺進大筆外匯。台灣玉的傳奇故事,在民國五○至六○年代為主,每年平均開採約一六○○噸,創造台灣的商機,師傅說,台灣玉發跡的歷史可追溯到五○至六○年代,當年採礦的礦坑還在豐田至樹湖村荖山上,這次「如豐」琢玉工坊開幕,就是重現早期礦坑道為主軸,希望藉由工坊可以把早期礦坑的老照片與民間收藏的電石燈及鑽孔機械等呈現在大眾面前,工坊已傳承給第二代,希望可以再創台灣玉的風華。

節目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