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感受生命的延續


接續東台灣之美,沒錯這集要尋訪的就是 延續X瀟灑,或許台東會有答案。在台東市有片因種植木麻黃而稱黑森林,而經整理過後,擺脫舊名美不勝收,在這感受自然,愜意至極,散步過後再到專用部落食材,探索部落無菜單料理,感受主廚的天馬行空,認識部落與部落間的故事;接著到都蘭拜訪AVI認識他的故事,並從她的作品手工皂,來延續自然,肆肄的揮灑想像;而傳統的糯米酒曾經消失,阿詮用延續精神辛苦尋回,並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不忘本,最後回歸原點,跟著瓦賴從種子上認識植物,從初生至成熟,直至瀟灑的墜落,落葉歸根,在台東聽著過往的故事,感受生命的延續,這樣的感觸 才大人。 。

台東森林公園

臺東森林公園舊稱「黑森林」,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由於整片區域為了防風而種植木麻黃,遠看林相一片漆黑而得名。臺東森林公園到市區僅需幾分鐘的車程,遼闊的園區內擁有豐富的河口海濱溼地生態、廣大的草地與茂盛的森林,而自行車道穿越木麻黃林並串聯琵琶湖、活水湖、鷺鷥湖三處湖泊,平緩的車道騎起來十分舒適,很適合親子踏青騎鐵馬,享受悠閒的午後時光,欣賞湖光山色的美景。

M’loma

M’loma,是阿美族語「想家」的意思,是一間台東市無菜單料理。主廚阿嶽,來自花蓮豐濱的阿美族部落,因為台東的豐富原住民文化,讓他選擇在這裡工作、生活,並透過料理,傳達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及想家之情。將部落的美味精緻擺盤呈現,每道菜訴說著一段故事,希望將故事用菜說出來。


都蘭糖廠

新東糖廠建於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盟軍砲彈轟炸,雖然已經廢棄多年,但仍保留結構完整的木造房舍、辦公室、升旗台和工廠,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轉型為「都蘭紅糖文化園區」,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

足渡蘭

2012年她回想起國中畢業前生活在台東北源村的山谷間,每天無憂無慮好開心,讓她即便長大後遭遇任何困難,只要想想小時候遊玩的那一大片自然風景,似乎也就雲淡風輕,這也讓Avi意識到小孩的童年有多重要!趁著大女兒幼稚園畢業,小兒子三歲半,37歲的Avi說她:做了最有智慧的決定,帶著強大的決心砍掉重練,全家移居都蘭。
agula,學習手工皂已有10幾年經驗,當初認識一位從南僑退休的老師傅,每天下班後利用院子的空間實驗,當時只是把製作手工皂當作興趣研究,配方的黃金比例、分子結構鏈完不完整之類,沒想到多年後居然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足渡蘭」的創業之作就是「檳菸酒」,Avi想打破一般人對檳榔、菸草、小米酒的刻板印象,檳榔其實如果不加紅灰,對原住民老人家來說是一種潔牙又退火的好果實,菸草對於治療蘚類皮膚、香港腳或是收緊傷口很厲害,小米酒的酒粕則含豐富的Pitera,保濕效果極好。

加路蘭遊憩區

「加路蘭社」是台東縣著名的阿美族部落,是wawan的分社。最初wawan社的人每日在部落附近的溪裏洗頭,阿美族語karon(洗頭)加上an(場所),拼起來就是「kararuan」(族人洗頭的地方)。加路蘭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棄土堆放區,後由東管處經多次規劃整理後,成為現在的「加路蘭遊憩區」。來到加路蘭除了欣賞自然美景之外,區內也有不少由漂流木所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有兩條魚矗立在海邊,取名為「我的好朋友」的裝置藝術作品,上面寫道:「歡迎過路的旅者,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旅程!」其他還有「類窗櫺」、「日昇之舞」、「風車組」、「哭泣的露珠」等,連休憩涼亭中的裝飾也可見漂流木的蹤影,讓加路蘭成為最美的藝文海岸遊憩區。

出力釀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皆有釀酒文化,在傳統社會中,主要以小米為糧食作物,而歲時祭儀往往也是依循著小米的生長週期發生。其中阿美族的收穫祭(豐年祭),多於每年夏季7-8月舉行,各部落皆會製作糯米酒或小米酒,於慶典中獻酒使用;酒,之於原住民乃是珍貴且神聖的存在,在婚喪喜慶中皆有不同的用途,也是與祖靈取得連結的橋樑。延續阿美族傳統手作釀造酒,傳承自家族的百年工法的「出力釀」,他們想讓大家知道,小時候家裡瀰漫的那股酒香是什麼味道、阿嬤每天叨叨念念跟酒桶談戀愛是什麼情景,也很想留住原住民即將流失的部落釀酒文化,更把這樣的特色發揚光大!

台東糖廠文創園區

台東糖廠創建於1913年,日治時代隸屬台東製糖株式會社,1996年因環境之變遷停閉製糖,隨著近年來古蹟、歷史建物與閒置空間再利用風潮,台東糖廠以擁有悠久的歷史背景,更具備多項文化優勢,廠區得以活化再利用,提供民眾觀光休閒旅遊據點,珍惜保存地方製糖產業文化,具有極佳之空間活化潛力,進而帶動台東地區繁榮。 本廠區為台東縣現存最大之工業遺址,昔日製糖產業對本縣之經濟發展留有不可抹滅之功勞與回憶供後人品賞。逐年規劃將「台東糖廠」以文化資產活化再生兼具有商業產值之利用,保存製糖產業文化,結合本地原住民文化進駐,開放教學觀摩、觀光,逐步開發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瓦賴工作室

「瓦籟」(Wa-lay)在卑南族語裡是「線」的意思,夫妻倆喜歡把原始、自然、各種粗細混搭的線,用一個結接著一個結的羊角勾,和各類果實互動,織成獨一無二、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拾物,是另一種與自然共好的方式。「關於那些被棄落下的,先撿了再說。」在不固定的時刻出發,沒有特定的路線,只為了找尋路上的那些偶遇。素材跟著時序而生,我希望能盡量地與大自然、在地生活產生共鳴,讓靈感從指尖傾洩而出。植物的生長與歲月的關係很緊密,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細膩的紋路會慢慢地化為草木種子的刻痕,即便生命消逝,依然感受生命的無可複製。

節目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