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感受最成熟的滋味


從東台灣海岸線開啟此次旅程,尋找初心X激情,也許靜下心能有新的發現。在金剛大道感受稻穗搖曳之美,在法式料理餐廳品嘗味道的變化,將食材保留原味,卻改變型態,是什麼樣的碰撞,用最簡單的呈現,在舌尖上彈奏出美麗篇章;親近海浪,跟隨大海拍打的浪花取水,是經驗所堆疊出的,用柴燒的手工海鹽,每個點滴都是不易;在琉璃珠中探索排灣族生命意識,珠子上的文化寶藏是延續的展示;最後冷萃茶的品茗中畫下此趟句點,用高腳杯品飲茶味,感受最成熟的滋味,我想這樣的味道 才大人。

金剛大道

位在台11線約85公里處的東13鄉道,是忠勇自行車道的一部分。其中有一段道路,兩旁沒有電線杆,筆直且依山傍海的絕妙風景,被比喻為東海岸的伯朗大道。在這段道路上可以遠眺西側海岸山脈山勢俊朗的「金剛山」,因而被稱為「金剛大道」,搭配道路兩旁的梯田景觀,風景隨季節變化,令人百看不膩。

Sinasera 24

以阿美族語 “Sinasera” 命名,意為「大地」。我們邀請您到依山傍海的東海岸長濱,感受海風吹拂,享受靜謐舒適的環境,品嚐土地的味道。位於會館一樓是法式餐廳 Sinasera 24。由主廚楊柏偉 Nick 掌廚,以全新組合的風味展現這片土地的美好,述說在地「人」與「食材」的故事。讓食客在一年 24 個節氣裡感受台東這片土地的風情。主廚曾於法國深造,將「尊重土地及食材的精神 」一起帶回來。Sinasera 24 的食材由餐廳夥伴親自到市場、農家、契作菜園細細挑選,以法式料理手法,萃取山林野味、濃縮海洋的鮮美,以最貼近大自然的方式呈現給來訪的客人。

長濱景觀台

長濱鄉原名「加走灣」,阿美族語「瞭望」、「守望台」之意。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好吃的海鮮料理,難得品嚐的長濱米、還有古老的長濱遺址及自然而生的海蝕景觀,這就是長濱鄉迷人之處。在地形上為一南北狹長的沖積扇。長濱沖積扇面積廣大,大致北起城子橋南至粗石橋,由城埔溪、長濱溪共同沖積而成。扇頂位於忠勇村,高約 190 公尺,自西北向東南呈成緩坡逐漸向扇端降低,長達 3.6 公里,扇端達海岸公路臺 11 線,略向外突出成三角弧。

永福野店

手製海鹽三要素:水、火、時間
不同產地的鹽,因為水質與礦物質的緣故,加在食材裡會帶起不同的香氣,反覆練習煮鹽 傳承阿美族技藝,為了照顧有病在身的母親,辭去都市工作回鄉,蔡大哥說:「以前花蓮、台東,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海鹽,是在農務忙完找時間才來炒鹽。台灣還在被日本人統治的時候,那時候這在打仗,日本政府下令物資禁止進口,那就沒有鹽巴可以用,就自己想辦法。」時勢造「鹽」,給了族人們利用海水製鹽的靈感,炒鹽成了部落生活日常的光景。

卡塔文化工作室

卡塔,是排灣族古語指有花紋的琉璃珠子qkata。「以前以圖形、花紋記錄文化歷史及傳說故事,qkata象徵了排灣族的歷史記憶。」座落於臺東糖廠裡的卡塔文化工作室與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集結了台東在地的原住民部落職人工坊,在臺東糖廠的閒置空間中,呈現了台東在地工藝文化更替部落文化共同發聲。排灣族的文化中,是當能力被肯定後,才會被賦予這顆琉璃珠。透過卡塔文化工作室,人們可以欣賞不同的文化脈絡、認識不同的文化角度觀點,琉璃珠qkata不只是飾品,更是紀錄、引導、傳遞排灣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鐵花村

由台鐵貨倉宿舍改造而成的鐵花村為觀光局「國際光點計畫」的第一個正式營運據點,是台東音樂人和藝術工作者共同打造的音樂聚落及在地發芽的慢市集,這裡如茵的草地高大的老樹,自然散發一股自在、悠然的氣息。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如今已蛻變成為台東第一個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舞台。鐵道藝術村前身為台東火車站,是原來台東線的終點,擁有80年歷史的台東火車站於2001年5月31日功成身退後,幾經整修,成為結合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舊倉庫與候車室目前被改建為台東公車轉運站與旅遊服務中心,整合了台東地區的藝文展演活動、鐵道文化及旅遊觀光資訊;各類型的藝術家、藝術團體在此群聚,進行交流,市民與遊客可近距離與藝術家、創作品交流互動,加上鄰近的鐵花村音樂聚落,藝術能量已然在此聚集、發聲。

石雨傘

石雨傘介於八仙洞與三仙台之間,約位在台11線102公里處。長達1公里的海岬由海岸延伸至海中,屬於石灰石隆起的海蝕地形。海岬岸上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目前只剩一隻獨立,看起來像一把雨傘,因而被稱為石雨傘。石雨傘實際是一種平衡岩,由上下兩塊岩石堆疊,上方是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是較軟的礫岩,受到經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因為上下岩石的堅硬度不同,侵蝕的程度也不同,長期累積的結果,形成下細上寬的模樣,像極了一把撐開的傘。

允芳茶園

過去喝茶慣用熱泡,講究小巧的茶具;就如同喝紅酒,我們最常使用高腳杯來觀看色澤、品嚐味道。但在允芳茶園,它打破了這樣的規矩,用高腳杯也能來品好茶。第二代陳錫卿剛接手父母的茶園時,茶園原本專門種植如阿薩姆等紅茶品種的大葉種,但怎麼種都種不出好成績,陳錫卿心想,總得找找改良方式,於是到南投老家帶回品質優良的烏龍、金萱等綠茶品種,但種出來的烏龍茶不僅顏色像紅茶,喝起來苦又澀,還被笑稱有如中將湯。經過幾年在茶園打滾的洗禮,時逢台灣推廣精緻農業,台東也開始推行改良的茶廠,陳錫卿逐漸建立起自己一套種茶經。冷萃茶是他們獨有技術,用高腳杯品茗茶品,除了是種儀式感,更是能讓茶味發揮香氣的不二法門。

節目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