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介紹
在台灣歷史上曾出現兩條八通關古道,一條是在清朝時,從南投竹山到花蓮玉里,由總兵吳光亮率兵所修建,目的是為了打開一條因中央山脈阻擋的東西岸交通要道,讓漢人可以進入東部遷徙墾殖,不過今日這條清代八通關古道已經完全荒廢,另一條八通關古道則是在日據時期,從1919年動工,1921年完成,日本人為了理蕃政策所修建的八通關越嶺道,至今古道上仍保留著不少日警駐在所的遺跡,眾多的人文遺跡,見證了八通關古道的前世今生。
望鄉部落
望鄉部落座落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地方,是全台灣唯一可以清楚眺望玉山主峰的部落,而望鄉(Bukiu)一名是日據時代日警為懷念日本老鄉而取名之,目前部落以布農族人居多,族人稱此地為卡里布灣,因為在日據時期,布農族人遷居來此地時,發現這裡長滿了卡里布灣,也就是野楊梅這種植物,不過如今部落中,已經很難發現卡里布灣的蹤跡。
八通關古道
當年日本人在治理好北方的泰雅族和太魯閣族後,把目標轉向布農族,因此在八通關越嶺道修建完成後,在全線125公里的警備線上設置了34個駐在所,負責監控山區裡的布農族部落,古道以全線最高的大水窟草原為分界,分成東線和西線,我們從現今西線起點的南投信義鄉的東埔登山口出發,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雲龍瀑布、樂樂駐在所遺址、對關駐在所遺址、以及觀高坪、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遺址、巴奈伊克山屋、秀姑巒駐在所遺址、躑蠋山駐在所遺址、南駐在所遺址、最後來到大水窟草原上的州廳界以及大水窟駐在所遺址。
這條古道在1921年全線完工,其路線之開闢多沿等高線而建,乃為利於運送彈藥、拖曳火炮、獸力車輛的通行。1944年後,因乏於養護,致使道路難以通行,且沿線的駐在所遭人焚燬、拆除,形同荒廢,約於1960、70年代,才逐漸隨著臺灣的登山風氣逐年發展下而受到關注與使用。
1980年代,行政院計畫興建新中橫公路,面臨八通關古道恐遭不保,此時才獲得民間團體與學界的關注而向行政院幾經爭取保留後,使行政院核准設立玉山國家公園,並依環境影響評估的結果認為不宜開發,故決定停止興建新中橫公路。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便著手展開對八通關越道路進行一連串的調查、整修,逐年陸續完成多座吊橋、棧橋、山屋,路基已有多處完成修復。2005年完成全線貫通,但後來遭逢莫拉克颱風侵襲下造成觀高至八通關間路段嚴重崩塌,需走高繞路線方能抵達八通關草原。
由於日本政府在開闢道路之時,已計畫好工程是順著等高線興建,是考量到未來在沿線設置駐在所能有效監視與防禦,將道路不以直接經過布農族的部落為主要的興建原則,並選擇將駐在所設置於地勢高處,不過八通關沿線的駐在所在二戰末期時,因日本財政困難,無力再負責駐在所的開銷,在1944年全部裁撤,古道因而荒廢,之後國民政府又因為擔心罪犯或異議份子躲藏山區,於是將古道上的駐在焚毀拆除破壞,也因此在八通關古道上,西段已經很難看到完整的駐在所樣貌。
根據已逝的台灣登山界前輩,也是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實地調查八通關古道後發現,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和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路線,自始自終完全沒有重疊,倒是交會了好幾次,不過就以大水窟草原這裡交會最為明顯,而楊南郡老師也在此發現了清代的大水窟營盤遺址,並在此挖出不少陶瓷殘串紹片,我們在步行至大水窟駐在所遺址後,結束此趟八通關越嶺道的西線探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