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介紹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南投縣仁愛鄉屯原登山口,沿著塔羅溪上行、越過南投與花蓮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下木瓜溪抵達花蓮縣銅門,最早是由泰雅族的支族賽德克人所開發,日據時期,日人為了控制原住民行動,以能高越嶺古道為基礎,闢建了能高越嶺道,設置了五個駐在所,是日人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此集,我們踏上能高越嶺道探尋塵封在荒煙蔓草中的歷史。


合歡越嶺道-綠水合流步道

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合歡越嶺古道,距今約三百年前,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定居立霧溪沿岸時,依靠部落間的社路相互聯繫。日本發動的太魯閣戰役,就是沿著社路攻打太魯閣族人,太魯閣戰役之後,日人繼續清理道路並在沿線紛紛設置軍警駐在所、教育所,以達到操控太魯閣地區的目的。 1927年太魯閣峽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1932年花蓮港廳與台中州分別著手合歡越道路踏查,1935年2月從花蓮港廳至台中州霧社路段終於暢通,此路線改稱為合歡越嶺道路。

其中從合流到綠水這段古道,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為綠水步道,保留了大部分古道的路跡。綠水步道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由於此段古道路況良好,景觀及生態皆相當豐富,因此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它規劃成步道。路徑寬約2公尺,大致維持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寬度,全線平緩易行,是條老少皆宜的景觀步道。 步道入口位於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旁,茂密的森林、斷崖地形、岩生植物、人文遺跡都是其特色。綠水步道,綠水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陀優恩部落,現今的地質地形展示館,早年相繼作為花蓮縣政府太魯閣風景區管理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太魯閣警察隊的辦公室。綠水步道一般從綠水管理站出發,在步道後段與產業道路相銜接,最後於合流露營區附近回到中橫公路。 綠水步道可以體驗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人文特色,也可以觀察步道上特殊的植物生態。走在這條具人文歷史價值的步道上,有如走在先人的足跡上,讓人引發思古之情。

能高越嶺古道

能高越嶺道原是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古道,西自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東至初音(今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初英),是東岸與西岸之間,族群遷徙與貿易的道路。 1914年,為發動太魯閣討伐戰,日本台灣總督府在此修築能高越嶺警備道路,以東西夾擊太魯閣族[2]。後來計劃在此道沿線興建電塔,以將東部多餘電力輸送到台灣西部,但因太平洋戰爭而沒有實施。 1950年代,美國撥給台灣電力公司130萬美元的外交援助,其中40萬美元指定興建這條東西輸送線路。台電總工程師孫運璿率領工程人員,在此興建了電力輸送線。架設了127座巨型鐵塔,並在每隔10公里的地點建立保線所,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並立有「光被八表」碑以為紀念。

戰後中橫公路興建時選線,分為北、中、南三線方案,能高越嶺道為中線方案,但因要通過地質條件極為脆弱的天長斷崖,工程過於浩大而作罷,於是中橫公路選擇以大禹嶺、天祥、太魯閣的北線方案施作。該路線西段霧社至廬山、屯原改建為汽車通行道路,之後納編為鄉道。東段初音、銅門至龍澗、天長斷崖(施作天長隧道通過)、奇萊則成為台電保線道路,西段的屯原至奇萊仍保留日治時期登山步道原貌。步道平行塔羅灣溪蜿蜒於連綿群峰中,全線約90%的步道穿越「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曾是賽德克族行獵往來的社路、日治時期的警備交通要道,光復至今的台電高壓輸電保線路。其亞熱帶的高山草原景觀、中央山脈的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斷崖峭壁上的飛瀑流泉、崩崖峽谷、山巔深壑、清靈秀氣的奇萊天池等景四季分明的高山景致,自日治時期即是非常受歡迎的登山健行路線。

南投仁愛武界部落

武界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位於曲冰往南約五公里,是信義鄉與仁愛鄉的交界處,亦是北邊泰雅族於南邊布農族交戰停火議合之處,並以干卓萬山為界雙方互不越界,因而得名武界。屬於布農族卓社群原住民社區,是布農族分布最北的一支,居民以務農為主民風純樸。武界為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位在武界山和干卓萬山之間,並有濁水溪與栗栖溪穿流而過,清晨水氣上升遇到冷空氣形成雲海湧現的美景,因此被稱為「雲的故鄉」。 部落中著名景點武界壩,是1919年動工於1934年完工,主要功能:為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水經武界引水隧道注入日月潭,再導入水里溪旁發電廠發電,壩高57.6公尺,壩長86.5公尺,上到武界壩後,即可通往連接曲冰部落的武界古道或稱曲冰古道,這為過去郡大溪古道北段(理蕃道路)全長7公里,有6座吊橋,目前只保留思源吊橋。 思源吊橋(有飲水思源的含意)全長100公尺,這座橋原建1919年由日本人建造,台電於1955年翻修,並於2017年再次翻修,這是為電廠人員工作修建的吊橋

南投仁愛曲冰部落

曲冰部落是仁愛鄉萬豐村的舊名,與另外兩個部落-武界部落(法治村)和過坑部落(中正村),同是布農族卓社群的原住民社區,也是台灣布農族分布最北的一支。全村約1百餘戶,人口約8百人,居民多以務農為主。 曲冰部落之前也是外人極少到達的神祕部落。就在1981年被考古隊挖掘到了台灣罕見的史前聚落遺址---(因此以地名命名為曲冰遺址),從此以後才聲名大噪。 曲冰遺址,約在海拔高度七百至九百公尺處,佔地面積約九千多平方公尺,位在萬豐村布農族曲冰部落的北方一點五公里處,因原住民有遊耕的生活習性,判定是為千年前布農族人在土地貧瘠後遷往它處所留下的聚落遺址。曲冰遺址是中央研究院的考古教授陳仲玉先生於1980年時在這裡發現大量的史前石器,1981年政府展開挖掘工程,找到許多介於一千五百年至兩千年間的石器,包括陶片、石簇與石斧等,曲冰遺址中還有多具朝向同一方向的石棺,為一座完善的小型部落,堪稱為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板岩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