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介紹

太魯閣國家公園,橫跨花蓮、台中及南投三縣市,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貫穿東西的合歡越嶺古道亦含蓋在內,境內地勢高聳,脊樑山脈由西向東傾斜,立霧溪流貫其中,將堅硬的大理岩切割出令人稱奇的峽谷地形,特殊的地理環境、多變的區域型氣候,蘊育了無限生機,今日就讓我們走入太魯閣,沈浸在它耐人尋味的前世今生中。


清山斷崖

清水斷崖位於清水山東側,自蘇花公路和平至崇德之間,綿延21公里 。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非常壯觀。在這裡還可以欣賞太平洋海天一色,山海對峙,以及海岸呈現多層次的藍色驚艷。位於匯德隧道北口休憩據點舊道路段,景觀道路開放終端臨海路段徒步區,設有「臺灣十景—清水斷崖」石碑及觀景臺,為絕佳清水斷崖眺景點。

太魯閣 -白楊步道

白楊步道是1984年台電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闢建的施工道路之一,當時台電陸續完成6條施工道路,引起學界、媒體、營建署關注,擔心一旦計畫完成,立霧溪中游的水皆被引用發電,下游河床將乾涸,靠立霧溪水切割所形成得太魯閣峽谷,將無水而難以繼續發育,峽谷景觀將大受影響,經建會彙集各方意見決定擱置「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不過白楊瀑布美麗的景觀,也因施工道路的闢建,才得以讓人容易親近,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亮點是步道終點的水濂洞,從入口到水濂洞,短短2.1公里的路程就有七個隧道,是以最好攜帶手電筒備用;為建水壩而開的白楊步道,整條步道沿溪而行,前段遇見的是立霧溪的支流瓦黑爾溪,後段所見則是立霧溪上游的塔次基里溪,一路極景不斷,愛壯闊者可賞峽谷溪流,喜微美者可觀山壁苔流,還有隧道中小似雨滴、大至水濂樣的大水在黑暗中傾洩而下,可滿足欲與眾不同的心思。

太魯閣-大同大禮部落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之原住民族為太魯閣族,約在二、三百年前由臺灣西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立霧溪流域定居,但在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下,大部份的部落均被遷移至淺山、平地一帶(今之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現僅存大禮、大同部落仍有居民居住活動。

日治初期,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西元1896年參加新城抗日事件,隨後出任太魯閣總頭目,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直到1914年日人派兵征討,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脈,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

日人對哈鹿閣既恨又敬,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登山步道大多穿行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森林,部落附近則有當地居民所種植的桂竹林,還可見到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不時還可遇見松鼠、臺灣獼猴等野生動物。

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太魯閣人舊稱「Xoxos」,分為上、下兩部落。早期曾設有小學,現仍可隱約可見當時學校之舊址,大禮部落仍有部分居民,以務農為生,種植蕗蕎、箭竹、玉米、高麗菜、四季豆、青椒等農作物,山居生活恬靜,上部落在原大禮派出所上方高地,1979年居民移居山下,部分居民仍常回到原部落從事農耕。 大同部落又稱砂卡礑部落,太魯閣人稱為「Skadang」,意思是「臼齒」。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之平台,海拔高度為1128公尺,日治時期曾於此地設有駐在所,管理附近之太魯閣族部落,至1945年始廢止。目前居民種植玉米、青椒、高麗菜、四季豆、甜柿、雪蓮等作物。 近年大同大禮居民組成「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以「與自然協調、對環境友善」為前提,致力部落的營造。

合歡越嶺道-錐麓古道

合歡越嶺古道,距今約三百年前,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定居立霧溪沿岸時,依靠部落間的社路相互聯繫。日本發動的太魯閣戰役,就是沿著社路攻打太魯閣族人,太魯閣戰役之後,日人繼續清理道路並在沿線紛紛設置軍警駐在所、教育所,以達到操控太魯閣地區的目的。1927年太魯閣峽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1932年花蓮港廳與台中州分別著手合歡越道路踏查,1935年2月從花蓮港廳至台中州霧社路段終於暢通,此路線改稱為合歡越嶺道路。 錐麓古道,位處花蓮縣立霧溪北岸,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原路徑只有30公分,僅容得下並立的雙腳。錐麓古道1917年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鑿洞埋設炸藥,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

由於大理石堅硬及不含水的特性,使得錐麓古道幾乎寸草不生,若不經意向下瞄望,險峻落差之山壁加上立霧溪滾滾溪水,視線在毫無遮掩之下,更能充分感受大斷崖的雄峻峭拔之驚心動魄,其為太魯閣峽谷最撼人之景,地質全是大理石岩層構成,由於地勢不斷隆起,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強盛,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因大理岩不易崩落,才形成陡峻的斷崖。 錐麓古道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是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 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存該區之珍貴遺址,進行過相關之研究多篇。近年來,管理處為配合生態旅遊之推展並兼顧史蹟之保存工作,繼民國93年底完成古道自燕子口-巴達崗-大斷崖-紀念碑(斷崖駐在所舊址)路段修復工作外,全程亦陸續修復,全程共計10.3公里,目前僅開放3.1公里,即錐麓吊橋至斷崖駐在所(東進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