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屏》真好玩,看"壽"字,形態各異、或圓或方、或曲或直,是康熙皇帝的兒子孫子送給他的六十大壽賀禮;乾隆《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對大型鐘錶,經修復完成,展現其當初的華貴風貌,匠人王津也為古代工匠人手藝折服;《唐代三彩馬》是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一種盛行於唐代的彩釉陶器,三彩指多彩的意思;乾隆母后保險箱《壽康宮海南黃花梨櫃子》,乾隆母后生活最久的地方,匠人將還原二百多件的珍寶重回壽康宮;其中還有乾隆思念母親所建造的「金髮塔」也將陳列在壽康宮。在大半年的時間裡,青銅組的王有亮師徒、陶瓷組的王五勝和兩個80後年輕人、鐘錶組的王津師徒將分別修復手中的珍寶,以趕上展覽進度,而他們在宮牆內的技藝與日常逐一呈現。
乾隆皇帝曾留下了四萬多首詩,雖無法親眼見到這些詩稿,卻能親眼看到它們曾經存放之處《乾隆御稿箱》;《黃花梨百寶嵌番人進寶圖頂箱櫃》由番人進貢的的大櫃子,外觀鑲滿外國人紋飾,是陳列在乾隆讀書的地方;《遼金木雕菩薩像》經千年歲月的沖刷洗禮,已經金漆剝落殘存,木胎肌理裸露,但保存基本完好,衣紋刻畫自然流暢,紋飾繁簡得當,極為難得,是木質佛造像中的精品。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文物專家,一點點擦拭著屏風上的一筆一劃,一次次對青銅器的調色,他們在喧囂浮華時代裡安靜的工作,新世代帶來了新鮮的理念和思想,當舊技藝與新技術碰撞,讓文物傳承有了新的意義。
從未曝光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記錄著乾隆為母后祝壽實景;《遊春圖》是現今年代最久遠的絹本山水畫,畫幅只有兩尺多長,但場面開闊,描繪了人們在春和日麗的季節,到山澗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是中國第一張重彩;《清明上河圖》畫面中增添了許多明清時期的風俗民情,描繪相當精細,將當時人們生活面貌呈現眼前;《乾隆慧賢皇貴妃朝服像》為宮廷畫家郎世寧所繪,細膩的筆法,生動地刻畫出慧賢皇貴妃端莊賢慧的神情。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是一項傳統修復技藝,匠人們除了延續傳統技藝,也正接受新的修復理念,要讓文物遵循著修舊如舊的工法。